上海外滩老市府大楼作为外滩地区规模最大的围合式历史建筑群,以及在上海近现代政治、文化史上都极具影响力的城市空间,其保护性综合改造工程也成为了外滩地区历史环境整治和城市更新的重要节点。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承担了对这栋大楼的修复改造工程。

老市府大楼是上海外滩一座著名的历史建筑,由工部局建筑师特纳(R. C. Turner)于1912—1913年间设计。1914年,建筑开工建造,由华商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工;战争结束后继续建造,并于1922年建成。

老市府大楼建筑比例和谐,庄重美观,呈新古典主义样式,构图强调三段式的处理方法,立面贯通二、三层的倚柱为爱奥尼样式,部分带有巴洛克风格装饰。结构坚固,用材精美且设备先进。室内设计稳重大气,体现出办公建筑坚固、实用、美观的特质。大楼建成后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地标:最早作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办公大楼,之后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的办公大楼。这里还是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1949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出任第一任市长,交接仪式就在此举行。

1989年,老市府大楼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上海市政府曾经的办公地,老市府大楼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其象征性而言均颇具意义,是一处对于近现代上海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建筑。
修复的重点是还原建筑原本的风貌,去除附着,修复破损并延续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因此,首先对历史建筑的内外立面进行了清洗,特别是内立面的混凝土砖墙,去除了油漆涂料等附着物,并进行了孔洞的修补,使得历史建筑的内立面得以完全地还原和展示。作为重点保护部位的原陈毅市长办公室、原工部局会议室、主楼梯间等则进行了精细化修缮。主公共空间的石材进行了清洗修补后,设计者反复比对色调,取消了亮光的石材抛光方案,最终采用了哑光的色调来符合百年办公建筑应有的气质。

完成修复后的老市府大楼重新焕发了活力,外滩老市府大楼又将成为这个城市重要的公共场所,老市府大楼的历史环境再生践行了项目保护性修缮和改建后对市民真正开放、促进交流的初衷,既保留了城市的记忆,又重置了功能业态,实现了从政治空间到市民空间的转化,成为上海外滩新的城市客厅。
静安促进会
2025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