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同信用促进会(简讯)
2021(第9期)
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同信用促进会秘书处编 2021年4月25日
浦东新场一站打卡,洞悉“红色基因”中的深厚文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4月23日(周五)下午,在浦东新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副书记田继涛的带领下,我会部分党员同志和其他行业协会、商会的党员同志一行30余人一起打卡新场古镇的“七个”红色地标!

新场古镇是上海水乡的典型代表。它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我们来到了位于新场大街424号的第一楼茶园,它是新场镇的共产党员顾梦花1941年,接受了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变卖家中田地,在茶馆一楼开了“洪福桥饭店”。它临南北大街,立洪桥南堍,融桥、水、楼、街为一体。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在抗日战争年代一度承担了特殊的革命任务——中共地下党联络站。

除了1940年至1943年间曾为中共党组织和浦东游击队秘密联络点的第一楼茶园之外,时任中共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同志在第一楼附近的康家宅多次指导革命斗争。康家宅,新场大街179号。1928年冬,时任中共新场区委书记的吴仲超决定把康宅作为地下秘密联络站。康方氏大方地将共产党人请进了家,地下党同志亲切地叫她舅妈。当时吴仲超、潘汉年、徐福奎等同志以搓麻将为掩护,在这里商量革命斗争事宜,有时谈论工作夜深了干脆在客堂里休息。
奚家宅,位于洪东街122号(西厅)和洪东街116号(东厅)。1941年前,地下党在奚家厅秘密联络工作。这是一座三进深的大宅院,周围是菜园和竹林,三面高墙与外界隔绝,环境极其隐蔽。这里诞生了新场镇第一个秘密电台,为浦东的抗日斗争发挥过重要作用。奚家宅一门走出了奚兴章、朱人俊等6位抗日志士,后院北边的柴屋中还曾设有秘密联络电台;在这里,从事地下党工作的朱醒民和肖望,曾介绍许多进步青年参加新四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有感于民族危机和百姓苦难,赴汤蹈火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这种精神追求,源自融入血液、浸入骨髓的坚定信仰,永远留存在新场古镇的土地上。
311艺术家工坊,位于新场大街311弄,展示的是石板道里藏着的两家艺术工坊——“纸普公坊”和“入版社”,由黑余、成亮等艺术家打造,因位于新场大街311弄,故被称为“311艺术家工坊”。

中国锣鼓书艺术馆,新场大街145号。新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锣鼓书,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锣鼓书古称“太保书”,发祥于浦东沿海,起源于汉末晋初。用一面镗锣、一个书鼓、一面书钹,边击边唱,唱说因果。
位于新场大街367号的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展示了新场的盐场历史、古桥、布庄等。
1987年,上海云南确定了对口帮扶关系。2016年,浦东新区与大理州开始扶贫协作,两地在沪滇协作中产生了源远流长的情谊。跨越2000多公里,从海的这边,到山的那边,携手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在新场——新场大街381号,《印象大理》,记录着这份山海深情。

新场古镇的红色故事不胜枚举,这里孕育着浦东的“红色基因”,承载着浦东的“红色记忆”。在喜迎党的百年诞辰之际,我们通过沉浸式的参观后,深刻感受到,新场成为了历史与未来对话的桥梁,成为浦东纪念历史、奋进未来的践行者,它是鲜活的。来到这里的我们,瞻仰前人的背影,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传承爱国情怀。